我们对“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十件小事达成了哪些共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乐与永续 Author 乐续共编
30周年 ▪ 一路有你
给我们加个 “星标★”关注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乐与永续”
原文标题:《接地气!一起改编联合国『气候行动10件小事』》
主创:王国慧、交巴东知(玲珑计划三期伙伴)
全文共7000+字,完整阅读需要约15-20分钟
虚无缥缈的气候,切身焦虑的热浪,眼不见为净的垃圾,被加速灭绝的生物……环球同此凉热,我们是否在同一条船上——或彼此视而不见,或永远争论不休?
面对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庞大到近乎缥缈,但又和我们每个地球生命息息相关的事儿,作为个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玲珑计划三期伙伴王国慧与交巴东知以联合国《170件日常小事:改变世界》的倡导背景为蓝本,分别在上海(沿海城市)和玛曲(高原牧区县城)组织了两场讨论会,并邀请多位伙伴参与共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10件小事” 。
图源:联合国环境署《170项日常行动:改变我们的世界》
本文根据讨论会(上海站)参与者共编实录转载编辑,回顾阅读本次讨论会(玛曲站),请点击这里。
王国慧
『乐与永续』(live heritage)创办人
《汉声》杂志前编辑
交巴东知
玛曲县生态环境
保护协会 秘书长
上海编辑站
Live heritage乐与永续+seeding读书会
时间:2022年10月19日 20:00-22:30
参与共编的十位小伙伴
李然、灵芝孢子(周之愈和他的妈妈)、国慧、洪梓月、朱姝、李蔓、毛竹、达娃、季骏(现在瑞士留学)
主持:朱姝 国慧| 记录整理:国慧
小暖场:
小事儿能改变世界么?
讨论会一开始,国慧介绍了 “气候应对” 行动倡导社区共编会的初衷,以及作为蓝本的联合国《170件日常小事:改变世界》的倡导背景。
季骏:虽然自己的专业是可持续,对气候变化也很感兴趣,但对“小事改变世界”这种提法是持保留意见的。来参加活动,主要是想多了解大家的想法。
李然:最初我是在上海世博会上看到一些环境问题(尤其是垃圾问题),发现很多都和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所以我遇到相关的社区活动,就很有兴趣参加,一方面能学到很多东西,做起来也感觉很有意义。
孢子:我现在只能做些小事儿。可是这些小事儿如果坚持做,做的人多了,就有意义了,我觉得这是个乘法,不是一个加法。(补充:小学生孢子为此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截至讨论会结束已回收116份!)
孢子对上海新能源风电发电场的走访。视频制作:周之愈,10岁,上海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小学部,五年级。
家长灵芝补充:我感觉,这种人和人之间的亲身交流和影响,就像一颗种子,可以传递很多启发。比如来参加这次讨论,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接触到之前没有关注到的一些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小题目,孩子会特别有兴趣去探究。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不仅自己有了更多发现,对我们身边的家长群、亲友群,也都有一种触动。我觉得这对气候变化也起到了一种宣传和倡导作用。
洪梓玥:我是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参加这次编辑会是因为最近生活中的一些契机。比如网购,我刚买了一个大花盆,尺寸太大实在不合适,想退,可运费都快赶上售价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比如搬家,很多物品需要处理或添置,不想浪费,但二手物品的交换渠道也不太好用;还有疫情期间,各种一次性物品的大量使用、回收处理问题,都挺让人担忧。
毛竹:我感觉大部分年轻人缺少政治效能。因为从小缺少政治参与,使大家认为除了自我约束(比如一些个人减碳行为)外,不太能为环保做更多事情(如参与政策改变)。于是在匆匆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参加一些环保社团之后,有人因对未来的迷茫而放弃了环保,有人培养出自然观察的爱好,有人在类似素食与零废弃的“修行”中艰难寻求着平衡。我们真的不能改变更多吗?
经历2个半小时的讨论后,
大家对“应对气候的10件小事儿”(联合国环境署版)的修订达成如下共识:
1
利用厨余垃圾堆肥
分类:先做好分类。需要一些更细化的指导。(然)
重复使用容器,减少垃圾袋:无法堆肥的厨余垃圾,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如不锈钢小盆、塑料饭盒)收集,倒完垃圾后洗净再用。尽量不使用垃圾袋(被污染的垃圾袋很难回收),或购买可降解材料的塑料垃圾袋。(Jun、朱、慧)
家庭堆肥:蔬菜果皮类做酵素比较简单,堆肥可推广家庭堆肥桶。(然)
邻里堆肥:建议和邻居合作,有空间条件的一楼居民家配置几个堆肥桶,可解决几家的厨余堆肥,社区也可共享。(Jun)
上海虹越小区生境花园里的社区堆肥桶,被设计师精心地隐蔽在遮挡围栏后,既方便居民使用,又不破坏整体景观的视觉协调。图片:国慧
制度设计:在巴塞尔,也有公司做厨余堆肥,你需要付费请他们上门来收厨余。为什么还要付费呢?因为垃圾袋是有不同容量的,对应不同价格,装不下的多余垃圾就要多收费。所以有的居民愿意付费请人代劳(Jun)
10升容量,一卷14瑞士法郎,20个 (包括垃圾处理费),以此类推。图源:tiefbauamt
图源:Radschaft
延伸到垃圾分类和回收的细化:还是希望政府能针对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难点痛点,有一些更细化的、针对性的操作指导和相应的顶层设计和市场激励。比如对垃圾袋的材料标准制定,社区堆肥的配套指导,厨余用油的专项回收等等(慧)
2
出行少开车,尽量步行、骑行
多乘坐公共交通或拼车
3
购物时带上可重复使用的袋子
4
让头发和衣服自然干
洗涤过程:尽量选择节能节水的洗衣机,减少洗涤次数,选用环保型洗涤剂。洗头发可简化流程,能省不少水电。我觉得现在很多美发护理,可能受营销影响,流程挺多,费水费电费时间。所以生活里还是有很多空间是可以做减法的。另外集体洗衣房的共享设计也挺好。(玥)
晾干的烦恼: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有地域性。我在云南长大,北方上学,洗衣洗发都是自然干,到上海才理解这种困扰,尤其在梅雨季。我是用多条毛巾来擦头发,另外选用相对高功率的吹风机,我自己的经验,可以减少使用时间。(玥)可以购买节能型电吹风(慧)
不依赖电器:我在上海没用过烘衣机(Jun),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和阳光吧。不下雨的时候,阳台上用一根杆子挑出去,放在房檐下一溜的位置,有自然通风就可以干。总之我的生活习惯是不要太依赖这些“方便”的家电,就会想出一些解决办法。(娃)
5
避免或减少在交通高峰期驾车出行
6
保养车辆
一辆保养好的骑车
排放的有毒气体更少
减少开车:尽量少开车,家用的是油电混合车。这次为了参加讨论,又设计了一个针对绿色出行的《改善气候态度与行为调查》电子问卷,面向微信群和朋友圈,回收了116份。汇报一下结果(灵孢):
○ 认同气候污染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超过93%;其中很同意的占45.69%,同意的占47.41%;
○ 97%的人认为气候污染对健康不利的,63.79%很认同;
○ 43.97%的受访者选择公交出行,20%选择自驾,18.97%选择步行;
○ 99%的受访者都愿意为改善气候而选择绿色出行。
共享单车:上海的共享单车非常方便,不过也发现小蓝车和小黄车之间的划区竞争,给市民带来了一些不便。另外单车的保养和报废也是个问题,看到一些单车坟墓的照片觉得很痛心。(灵孢)
错峰及共享出行:能拼车就拼车。另外国外有一些邻居共享车辆的系统和平台,我觉得这类设计挺好的,把家里利用率不高的交通工具利用起来。(朱)
保养维修:我买了一个二手电瓶车,发现在上海的使用率很高,性价比高,所以也很普及。但电池的报废处理是个问题,修理师傅告诉我现在的电池大概能用8年,那后续这些废电池怎么处理?(玥)
7
每年组织学校和公司种树
树木可以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须谨慎,不易盲目推广!我的专业是景观设计,对南汇湿地“退耕还林”“复垦还林”的报道也很关注。了解了国家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我这里总结了6条建议(蔓):
○ 对于湿地,草原等以非乔木为植物群落主体的生态系统,多种树反而会破坏原有动植物的栖息繁殖环境;
○ 对于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的半干旱及干旱地区,多种树不但不能防止水土流失,反而会因大量吸水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下降,破坏水土平衡;
○ 对于水土光热条件良好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不应盲目退耕还林,影响粮食安全及农民利益,间接导致其他生态问题;
○ 植树造林应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或归化树种,而不是大量引进外来树种打破本地生态系统平衡;
○ 植树造林时应优先采用混交林,混交林的生态韧性、水土保持及碳储量等生态效应均高于纯林;
○ 植树造林不应只注重森林覆盖率等静态指标,还应保证年成活率及森林健康等动态评估指标。
独立思考,理性参与。据2019年的一个统计,我国仅民间公益善款,近2/3是投在种树上。近年来因气候变化,提倡种树碳中和更成了全球潮流。这种热情是否真正投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了最佳效益?最近我参加了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的学习,尝试做了一点粗浅梳理(点击阅读)。因此蔓的发言让我特别感动,她的建议都来源于身边的真实事件。她分享的不仅是一种信息和知识,更有对我们共同的生活空间、环境事务的一种责任。(慧)
需要多一些公开讨论,邀请相关部门和机构来聊一聊,有好的经验就应该推广,有教训也应该公示,让公众都能够来参与监督。(娃)
8
家用电器不使用时
养成关机和拔掉电源的习惯
在家里:据网络资料,除冰箱等少数家电外,几乎所有家用电器都应该在关机后再拔掉插头。如果不关掉电源,机器内部仍处在待机状态,耗电约为使用时的10%。(竹)
节能保养:减少冰箱开门次数和时间。空调节电一般适宜设在27℃-28℃,晚上最好使用睡眠模式,空调开启几小时后自动关闭,可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或与电风扇搭配使用,都能提高室内凉爽感且更省电。用完电脑要正常关机,拔下电源插头或关闭电源接线板上的开关。也可预防雷雨天气的电击毁坏。(慧)
需要专业解疑:网上流传的“用电常识”好像也说法不一,期待电力专业的朋友能深度解疑(慧、竹、朱)
办公室:下班时养成关机习惯,最后离开的同事彻底排查一下开关情况。
装修时可考虑做一些节能的电路和开关设计。(竹)但不能依赖这些设计,好像更复杂化了,还是个人养成好习惯吧(朱)。
9
宣传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公共教育:狭义的“宣传”其实我很不擅长,我认为有种说教的味道。在权利上也不平等,隐含着“我比你更擅长或更专业,所以我要教育你”的意思。不过公众教育真的非常重要。具体怎么做呢。这么多年来,我的一个反思就是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搞空头的纸面宣传。做环保方面的公众教育要有针对性,最好从一些很具体的小事入手,带动一点小小的改变。比如,让公众出行的时候带上“六小件”,这样就能直接促进宾馆“六小件”的减少。这种很细致的、具体做法的宣传,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提醒,让大家意识到这类问题,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其他比如外卖、快递,都是可以发起呼吁,和商业领域一起来做的实效性的改变。(达娃)
商业端:商业也是很重要的力量。消费者发起的监督和呼吁,对商家是有力的推动。反过来商家的改变,对消费者的行为和意识也能形成有效影响。比如我最近在盒马买菜,看到蔬果区已经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了,而是提供付费纸袋子(分别是1元和1.2元)这就是一个进步。之前我一直给他们写信、打电话去沟通这个问题,我相信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我也给山姆写过信,因为发现他们的塑料用料很大,但他们的回应就比较傲慢,不过我会坚持写信。(达娃)
盒马的小进步。图片:达娃
和新媒体力量合作:可以给公众人物、新生力量,如带货主播、up主、顶流写信,如果他们能意识到气候问题,做一些表率,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达娃)
○ 但我对这个策略有一定保留,比如一些带货主播,他们本身就是为欲望代言,拉动消费的一部分,他们有可能反过来让大家减少消费么?(朱)
○ 我觉得一方面保持这种反思是很必要的,另一方面呢,对人的判断可以更开放包容一些。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被卷在这个社会网络之中的,不妨试试去沟通,只要我们自己保持真诚的初心,只要我们自己不是另一种的欲望代言,那么对方也有可能和我们一样,从先有一些了解、感触,然后慢慢有一些新的发现和变化。(慧)
○ 是的,我觉得你们这种想法(警惕)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沟通真的非常重要,尤其和公众人物。比如马云,他说环境污染让他睡不着觉,我相信他是真诚的。我们要相信人的良知和善意,多做跨界的沟通。(达娃)
10
日常生活减少不必要购买
在购买和使用上,我觉得3R(减少、重复使用,回收利用)是个基本原则吧。此外可以用“全生命周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事物,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自然而然会触发一些改变(慧)
能省则省:尽量减少使用售卖时附带的各种包装袋(杯),不管是纸质还是塑料制品。塑料垃圾是全球公害,纸制品也应该少用,如包裹食物的纸巾、就餐的餐巾纸和厨房纸巾等,以减少森林砍伐和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慧)我想起在上海买饭团的时候,一般会给你一个塑料袋,我都直接用手拿了,其实后续洗洗就行了,大家不用怕麻烦。(Jun)
分辨材质:很多号称环保的选择未必环保,比如纸袋子。如果要用就尽量选再生纸或经过可持续森林认证的产品,环保印刷或无印刷,尽量少配件(尤其是非降解材料的配件)。此外耐用性也是一个考量。如果你有一个二手的塑料购物袋,能重复使用很长时间,显然比使用多个一次性纸袋更靠谱。(慧)
安全卫生:很多供你“随手拿”的包装材料都很难符合食安标准,即使为自己健康考虑,自带水杯水壶餐具、可降解的密闭袋或饭盒,清洁卫生的购物袋都是很好的习惯。(慧)如果要倡导大家自带购物袋,我觉得个人卫生是个很有说服力的点。(朱)
重复使用:回收、再利用各种包装袋,旧衣服、旧皮包等,尽量延长使用寿命。(慧)学习修理,爱上修理之后可能会习惯性减少丢弃和购买冲动。(朱)
分类收纳:把出门要用的购物袋收纳整理好,放在显眼位置,便于出门携带。(慧、朱、玥、娃)
朱姝的出门N件套:
1: 将清洗干净的塑料袋折叠成小三角形,方便收纳;2 用回收塑料瓶做成的袋子,可以放蔬菜,也便于用水清洗;3. 带出门的布袋子;4. 自带不锈钢吸管和木筷子;5. 蜂蜡保险布,用于替代保鲜膜和保鲜袋;6. 小型收纳包。图片:朱姝
在红河逛菜市场,跟当地的姐妹学精巧的手工,美丽的配色和“低碳”生活。图片:国慧
共编会的小总结
李然:这种讨论方式打开了思路,补充了很多以前没想到的维度和知识。气候问题确实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个人能做的事儿还挺多的。
李蔓:感觉这是一份气候行动的“避坑指南”。
洪梓玥:最让我惊讶的是种树的事儿,以前真没想到!
徐灵芝:首先我没想到孩子会对这些议题真的很有兴趣,另外他和大家的交流也蛮让我惊讶的,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也刷新了我的认识。成年人常常限于固有的社交规则,孩子的直来直往反而能帮助大人直达要点。
毛竹: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 学习,整理好的学习资源,分享给更多人;
○ 纠正社会上及身边的不正确观念;
○ 如果你还在学校,有机会参与社会调研;
○ 去在地NGO做志愿者;
○ 让更多人加入进来;
○ 对生活保持热情;
○ 对公共议题保持一定的关注,并在能力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渠道表达。
季骏:
○ 应考虑这些行动对气候影响的大小,影响大的优先做,而不是事无巨细的进行;
○ 应该考虑这些气候不友好行为之间的联系,比如订外卖,网购,开车都是一种“现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表现。可以以此为契机对消费主义和社会价值展开反思。
○ 讨论个人的气候影响,就必须说到饮食。
达娃:我觉得要相信人的良知和善意,鼓励每个人在他权力和能力边界内做事。做公众教育要有针对性,最好从一些很具体的小事入手,带动一点小小的改变。
朱姝:习惯是急不得的,习惯也不是不能被改变的。记得多年前一个荷兰房东在关于吃素问题上,分享了他的故事。他没有一味地和朋友讲肉食的坏处,而是给他的朋友做了很好吃的素菜。久而久之,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吃素了。我也是在和很多吃素的朋友接触的过程中,慢慢转变了我的习惯。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立刻停止一些“对自然有破坏性的习惯”,而是先去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了解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了解我们的行动对其他生命的影响。对于不明白的事情,应该自己去探索,或者跟朋友一起讨论,先把它搞明白!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大家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行动。这样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呼吁,就变成了一件件自然而然的小事。
国慧:这次的社区共编,很多朋友都是第一次见面(即使在云上)。但我感觉就像小学生孢子一开始的回答,“小事是乘法而不是加法!”气候变化或许是个很难把握的大问题,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不可能无所触动。所以这种不分年龄、身份,平等开放的交流,让我有一种很真切的联结感。人和人之间也是乘法不是加法,这是我从大家身上学习到的,谢谢大家。
#玲珑计划伙伴专栏# 第三期持续更新中:
▶ 每天骑行10公里,我在第69天达成了一个“碳中和”小目标
回顾阅读#玲珑计划伙伴专栏# 第一期、第二期请点击这里。
此外,我们的伙伴机构“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也正在通过有趣的漫画进行关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科普,欢迎阅读:
🔹D碳说01 | 为啥地球越来越热?全球升温1.1度竟因为这些!
🔹D碳说02 | 陆地消失、病毒肆虐、极端天气、物种灭绝,全球变暖多可怕?
🔹D碳说03 | 为什么是2°C和1.5°C?《巴黎协议》这样说
🔹D碳说04 | 一图读懂“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
合作伙伴
特别致谢
感谢能源基金会、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社区伙伴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对公民气候行动的大力支持。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没有加 “星标★”的订阅号,读者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甚至有可能长时间收不到该号的最新推送)。
如果您希望每天都能第一时间看到自然之友的最新动态、不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文章,现在就请按照以下步骤星标★我们吧: